找回密码
 立即注册
搜索
热搜: 活动 交友 discuz
查看: 13|回复: 0

领导者必读:Meta CEO扎克伯格的AI宣言有何启示?

[复制链接]

0

主题

0

回帖

0

积分

管理员

积分
0
发表于 2025-8-19 18:08:45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OpenAI、谷歌、Anthropic、Perplexity、Meta等公司在胶着的AI竞争中各显神通,而在企业领导层和商业圈子中,这场AI竞赛的激烈程度只增不减。以Meta为例,公司近期营收大幅超出预期,并展开前所未有的招聘攻势。首席执行官马克·扎克伯格在此背景下发布了一份全新的AI愿景宣言,核心目标雄心勃勃:为每个人打造专属的“超级智能”。

  

与多数竞争对手专注于企业级AI的战略不同,Meta力图以“个体优先”突显差异化。效果如何尚未可知,但其宣言字里行间蕴含着更深层的信号,领导者不应忽视。

  

这份宣言表面上是一份技术路线图,但无意间也成为了现代组织未来的发展需遵循的蓝图。在各种技术化表述背后,蕴含所有高绩效组织都不可或缺的两大文化支柱——个性化与赋能。Meta的愿景便是构建这样的AI系统:能够适应不同个体,根据具体情境不断学习和调整,辅助人们做出更优决策。

  

这些并不仅仅是软件设计的原则,同样也是打造卓越职场文化的基石。未来几十年中能够领先的公司,不会只是把AI简单地嫁接到现有工作流程上,而是会重新设计组织的运作方式,让个性化与赋能成为企业的核心DNA,而不只是工具附带的功能。

  
现代领导力可借鉴的AI原则

  

虽然大多数关于AI的讨论都集中在速度、自动化和成本节约上,Meta的宣言却突出了另外两个核心:个性化与赋能。这两大原则对于打造有韧性、能适应变化的工作场所同样至关重要。

  
个性化:领导力的竞争优势

  

Meta愿景中的AI智能体并非通用型工具,而是能够感知情境,根据人的偏好、工作流程和沟通方式进行训练,去主动适应用户,而不是让用户去适应AI。然而,大多数工作场所的运作模式却恰恰相反——人被禁锢在僵化的系统里,束缚在标准化的流程中,接受一刀切的身心健康计划,所处的办公环境也无法让人充分调动积极性和发挥能力。

  

如果一个组织想像具备情境感知能力的AI那样运作,就应持续了解每一个员工的情况,进而调整整个体系、流程和支持机制,帮助他们以最佳状态去思考、创造、恢复与成长。这种转变并不是可有可无的锦上添花,而是打造长久人才优势的重要途径。

  
赋能:领导力的必要之举

  

扎克伯格设想的AI不是要取代人类智慧,而是会使之效力倍增。若将这点应用到职场中,就意味着要设计出能让人行动果断、行事清晰,而不会被流程瓶颈或官僚主义拖累的工作体系。可惜在现实中,赋能往往沦为模糊空泛的所谓“自主权”,失去了其核心意义。

  

真正的赋能要通过组织的底层架构来落实,这就需要有明确的决策权、顺畅的沟通渠道,以及相信员工能够在各自岗位上发挥领导力的文化。最强大的组织文化恰似最优秀的AI系统,能够及时予人反馈、灵活应变、以人为本,让每个人都能更充分地发挥“人的价值”。

  
领导力的失分项

  

尽管人们口口声声谈创新,但很多组织还在用老一套的思路做事。它们倒是会引入新工具、推出健康关怀计划、更新企业使命宣言,但底层运作逻辑并未改变,依旧是“以完成事务为导向”,用标准化规则约束所有个体,重控制而轻创造。

  

这种理念与实践的脱节将带来高昂成本:

  

人才发展千篇一律:为所有人提供相同的培训内容、评估周期和绩效指标,而不考虑个体的思维方式、工作风格或成长需求。

  

健康关怀计划流于表面:往往局限于浅层的福利或补贴,未能真正融入组织文化中。

  

赋能沦为形式主义:说是团队对项目“全权负责”,但仍需层层审批。等决策最终做出,势头已失,最好的点子往往也错失良机,失去价值。

  

这样的脱节会导致摩擦不断累积,逐渐消耗团队的生产力、精力、动力和士气。想让个性化和赋能真正起作用,而不停留在口号层面,就要让它们真正融进组织运作的核心,而不能只是生硬地套进现有的体系之中。

  

职场领导力的“无心之诫”

  

AI竞赛才刚刚开始,围绕模型、基础设施的竞争以及对市场份额的争夺还会进一步加剧。但在技术指标背后,潜藏着每个组织都可以借鉴的领导力经验。Meta宣言的核心是要打造能够适应、赋能并随时间不断优化的系统,至于这背后的逻辑在AI市场上是否成功,其实无关紧要。

  

真正重要的启示是,塑造下一代技术的设计原则,同样能塑造下一代的组织文化。

  

未来十年能脱颖而出的组织,不仅懂得部署新工具,更明白要重构自身运作方式。就像AI系统会通过训练去适应用户一样,最佳的领导力也应构筑能够适应个体的文化——唯有如此,才能释放团队的全部潜能,构建持久的竞争优势。

  

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“福布斯”(ID:forbes_china),作者:Forbes,36氪经授权发布。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Archiver|手机版|小黑屋|DE8G.CN ( 桂ICP备2024020718号-2 )

GMT+8, 2025-9-2 19:34 , Processed in 0.058301 second(s), 25 queries .

Powered by Discuz! X3.5

© 2001-2025 Discuz! Team.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